半世纪渡江节里的武汉江水文化 新老传承续写江城情缘!从2016年开始华夏配资门户,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创立了“记录中国”专业报道品牌实践项目。经过十年发展,“记录中国”已成为主流媒体赋能名校社会实践的知名IP。
2025年“记录中国”的主题是:“城市不打烊:高质量发展活力密码。”记者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将实地探访上海、重庆、安徽合肥、湖北武汉、湖南长沙、四川成都、广东广州等地,探索这些城市在昼夜交替中散发的生机,破解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。
武汉,别名江城,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,滋养出独特的亲水文化。每年7月16日的武汉渡江节是这座城市一年一度的水上盛事。今年是第50届渡江节,分为个人抢渡长江挑战赛和群众方队横渡长江活动。个人抢渡长江挑战赛约有70名选手参加,游程约1800米。群众方队横渡长江活动则包含来自多个地区的2000余名泳者,组成27支方队,游程约6000米。这一节日历经半世纪风雨洗礼,早已超越体育赛事范畴,成为武汉人精神的集体记忆。
近日,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团队来到武汉,了解不同方队的训练情况。本届渡江节方队队员中不仅有年过半百的前辈们,还有不少“10后”的新生力量。不同年龄、身份、背景的参与者怀揣各自的故事与追求跃入江水,在这条城市母亲河的怀抱里寻找自己的“人生渡口”。对他们而言,渡江不仅是一场运动,更是一种精神。
7月6日,在训练现场,一号方队的队员们穿着泳衣、佩戴泳镜,脸上涂抹着五彩的防晒泥,手里提着被称为“跟屁虫”的亮黄色游泳浮标。队员们签到后,按照方队队列位置集合,一排排、手牵手地从汉阳门的台阶处走下水,下到腰腹深的位置开始游。待游出岸边约50米后集体右转,在岸边起水,再整队下水。在两小时内,如此循环往复数十次,不断练习整齐有效地完成下水动作。
据耿教练介绍,第50届渡江节与往届相比,纪律更严明,要求每支方队至少完成8次训练,每次训练需通过官方小程序拍照打卡、签到签退,缺勤两次即取消资格。选拔也更严格,从3372名报名者中,通过400米静水蛙泳测试,选拔出2400人组成27支方队,每队规模精简至80余人,对体能要求更高。
两小时岸边训练结束后,一号方队队员自发从汉阳门横渡至汉口江滩,全程约4.24公里,耗时约55分钟。总队长吴建钧操控保障船为队员们指引方向,确保队伍安全。王匀介绍,一号方队队员年龄跨度从27岁到66岁,其中20多人是首次参加渡江节,更有十余人是初次挑战长江。因此,在训练内容安排上,首先要做的是让新队员们克服心理上对长江湍流的恐惧,适应长江、熟悉长江。前几次训练会安排在相对安全的水域内,逐渐过渡到自由渡江。
渡江过程中想要保持队形,关键在于速度。在江水中,每一排不同位置的队员所感受到的水流状态各不相同,需要快速适应并调整节奏。除了水上的保障船,陆上还配备有专业的医护人员,提供急救和避暑药品、AED除颤仪等设备,形成水路双重保障。
长江边长大的陈刚从小看着家中长辈们泡在江里,他认为不能横渡长江就枉为武汉人。今年是他参加渡江节的第十个年头,他说坚持参加是因为信仰。李泳澄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姑娘,今年是她第二次报名渡江,她说恰巧碰上50周年,也算是一种心愿。唐贸名来自云南红河州蒙自市,2012年来武汉上大学,他两年前开始学习游泳,希望通过渡江节突破自我。高俊杰今年刚中考完,第一次报名参加渡江节,他在训练中感受到方队团结合作的精神。
青春渡方队的领队王溯阳介绍,青春渡方队选手最小的14岁,最大的35岁,平均年龄为26.7岁。今年青春渡方队报名人数约800人,最终选拔出80人,报录比达到约10:1。青春渡方队的口号充满朝气与独特锋芒,今年他们将带着新的十六字口号跃入江流:“青春方队,利落干脆。泳者无畏,渡江之最!”
武汉的江滩边可见戏水的男女老少。许女士作为武汉本地人,表示看不厌这个运动,一看到就觉得很喜欢。江水仿佛已经成为武汉人血脉的一部分,漫延至新的一代华夏配资门户,续写下这座城市与这条河的约定。李泳澄回忆自己牵着四岁多女儿的手走进体育馆的长训班,就像当年父亲牵着她一样。她认为无论是在泳池还是江湖,游泳教人坚定、平静、豁达,勇往直前面对江湖与人海。
宜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